《领航》为“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比赛”参赛作品,由蒋宗成、赵开心、王馨月、蔡子晗,宋依蕊同学制作,张书军、何文成老师指导。该师生团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为理论根基,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从"马克思主义是否遥远"“传统文化热”"追星是否盲目"等青年关切入手,通过同龄人视角阐释理论,打造了一堂既有理论高度又接地气的新时代思政金课。

作品创新采用三大篇章结构,层层递进,彰显思想深度。第一篇章围绕“马克思主义‘高大上’吗”这一主题,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与实践本质,引导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二篇章结合校园"传统文化热"现象,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层逻辑,展现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第三篇章针对大学生追星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寻真正值得敬仰的"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作品指导教师张书军谈到,“在指导同学们参与实践过程中,我们围绕马克思主义高大上吗、传统文化热以及大学生追星现象展开了深入讨论。我们不仅深化了对相关话题的理解,也看到了同学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所展现出的思考与成长。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同学们的指导和支持,引导他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为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过硬本领、有责任担当,具备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不断奋斗。”
指导教师何文成从实践角度强调:"《领航》作品生动诠释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不仅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刻把握。这种由学生主导的思政课创新模式,真正实现了让党的创新理论‘活’起来、‘动’起来‘实’起来。"
作品负责人蒋宗成谈到,“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又要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追寻榜样力量的过程中,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领航》作品通过学生主讲、案例剖析等多种形式,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以青春的语言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以身边的故事诠释时代精神,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执着追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对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心。作品不仅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更是新时代青年理论自信与文化自觉的生动体现,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