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9月23日至26日专家进校听课期间教学内容与课程进度计划表高度契合,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9月11日至12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组织全体在专家听课时段有授课任务的教师,开展为期两天的集体磨课活动。刘启春院长全程参与听课指导,与教师们共同聚焦核心教学模块,从知识点解析、案例筛选到教学细节优化展开深度打磨,为精准备课注入专业力量。

此次磨课活动以“靶向攻坚、精准备课”为核心目标。课程组提前梳理本学期马原课程进度规划,明确专家听课期间的两大核心授课主题——“科学发展观”与“认识的本质与过程”,并根据授课安排将参与教师划分为两组。
刘启春院长在活动启动阶段便强调:“要以专家进校为契机,把每一堂课都打磨成经得起检验的精品课,让学生真正受益于马原课程的思想引领。”这一要求为整个磨课活动指明了方向,确保各位教师均能聚焦自身授课内容,实现“一课一磨、一人一策”的精准筹备。

在“科学发展观”教学模块磨课现场,黄鹏、马景惠、杨松林、何文成四位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展开细致研讨,刘启春院长全程认真记录,并不时针对教学难点提出建设性意见。社会实践案例讲解“科学的实践观”实践价值时,刘院长建议补充本地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示范项目案例,“用学生身边的故事讲道理,能让理论更有温度、更易理解”;针对马景惠老师梳理的教学逻辑,他提醒在“科学的实践观与认识发展关系”环节增加经典哲学案例支撑,“用直观的理论应用案例体现实践对认识的推动作用,增强教学说服力”;杨松林老师设计的小组讨论环节,刘院长建议明确讨论任务清单和时间节点,“避免课堂互动流于形式,确保讨论有成果、有收获”;何文成老师核对课件理论表述时,刘院长逐页审阅,对个别表述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马原课程理论性强,每一个概念、每一句话都要精准无误,这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四位教师轮流分享后,围绕“案例选取的适配性”“理论讲解的深浅度把控”等问题展开讨论,刘院长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专家听课评价标准,进一步指导教师们优化教学方案,推动备课思路更贴合学生认知规律与课程育人目标。

9月12日,在“认识的本质与过程”的磨课现场,同样活跃着刘启春院长的身影。陈郡瑶老师讲解“认识的本质”时,计划对比唯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差异,刘院长建议增加哲学史上经典辩论案例,“用历史故事引出理论分歧,能让抽象的认识论更生动”;段明利老师融入人工智能、航天探索案例时,刘院长提醒筛选近一年的最新案例,“紧跟科技发展前沿,体现马原课程的时代性”;魏小涵老师设计“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递进式教学活动时,刘院长建议在“观察实物”环节选取与专业相关的实物,“结合学生专业背景设计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三位教师共同关注的“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教学难点,刘院长提出“案例链+问题链+思政链”融合的教学思路,明确要求融入课程思政:“用‘人类对新冠病毒的认知过程’这一完整案例链,既要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推导认识发展规律,突破教学难点,更要结合我国在疫情防控中‘尊重科学、因时因势调整策略’的实践,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制度优势,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刘院长的指导下,三位教师最终形成“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互动实践+思政引领”的一体化教学方案,不仅教学逻辑更清晰、教学方法更贴合学生需求,更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功能。
教师们认真记录每一条建议,现场修改方案,刘院长还主动留下来与个别备课存在困难的教师一对一交流,直到教师们理清思路、完善方案才离开,确保磨课成果真正落地。
此次集体磨课,在刘启春院长的全程指导下,不仅精准对接专家进校听课要求,更让教师们在专业引领中明晰了教学改进方向,有效提升了对核心教学内容的把控能力。课程组教师纷纷表示,“院长的指导既专业又接地气,从知识点到案例,从教学方法到细节把控,都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让我们对备好课、上好课更有信心”。课程负责人李菀表示,后续将根据刘院长的指导意见和磨课成果,持续跟踪教师备课进展,适时开展二次磨课,确保每位授课教师以最佳状态迎接专家进校听课,同时以此次磨课为契机,推动马原课程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助力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