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马原课程组聚焦“实践的本质与结构”开展集体磨课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05


为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实践的本质与结构”章节的教学成效,确保教学内容精准衔接课程体系、贴合学生认知需求,93日至4日,马原课程组组织全体相关授课教师,围绕该教学内容开展为期两天的集体磨课活动。课程组按授课安排分批次推进研讨,通过“经验分享、难点剖析、方案优化”的模式,共同提升教学质量。

93日的磨课现场,六位教师聚焦“实践的本质与结构”的教学逻辑搭建与案例选取展开深度交流。焦梦迪老师率先分享备课思路,她计划以“生活中的实践场景”为切入点,通过“校园志愿服务”“实验室科研”等学生熟悉的案例,引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物质活动”这一核心定义,同时借助思维导图拆解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三要素。杨松林老师对这一思路表示认可,并补充建议:“可增加‘传统手工业实践’与‘现代智能制造实践’的对比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实践中介的发展对实践活动的影响,加深对‘实践结构动态变化’的理解。”




马景惠老师则重点探讨“实践本质的教学难点突破”,她提出:“部分学生容易将‘实践’与‘认识’混淆,可设计‘辨析小游戏’,让学生判断‘阅读教材’‘撰写调研报告’‘参加社会调研’等行为是否属于实践,通过互动辨析强化概念边界。”陈郡瑶、段明利、魏小涵三位教师围绕这一建议展开补充,陈郡瑶提出可结合专业特色设计辨析案例,“针对理工科学生加入‘设备研发’案例,针对文科学生加入‘政策调研’案例,提升教学针对性”;段明利建议搭配短视频素材,“用1分钟短视频展示‘航天工程师研发卫星’的实践过程,直观呈现实践三要素的协同作用”;魏小涵则聚焦课堂时间分配,“建议案例讲解与互动辨析的时间比例控制在2:1,避免因互动占用过多时间导致理论讲解不充分”。经过近3小时的研讨,六位教师最终形成“场景导入—案例分析—概念拆解—互动辨析—总结升华”的五环节教学框架,明确了各环节的时间分配与教学方法。




94日,刘电、何文成、黄鹏、李祎然、巫小玲五位教师接过磨课“接力棒”,在前者研讨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实践的本质与结构”的理论深度与思政元素融入展开研讨。刘电老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在理论讲解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脉络,“简要介绍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实践观演变,帮助学生理解‘实践的本质’的理论渊源,提升教学的理论厚度”。何文成老师则针对课件内容优化提出建议,“课件中‘实践中介’部分可补充最新科技成果案例,如‘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体现实践中介的时代性,同时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通过我国医疗科技的发展案例,引导学生增强科技自信’”。

黄鹏老师重点打磨“实践结构的应用性教学”,他计划设计“实践方案设计”课堂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校园垃圾分类推广’设计实践方案,在方案中明确实践主体(学生社团/班委)、客体(校园垃圾处理问题)、中介(宣传海报/垃圾分类设施),通过实操加深对实践结构的理解”。李祎然、巫小玲两位教师对这一任务设计进行完善,李祎然建议增加“方案展示与互评”环节,“让各小组分享方案,其他小组从‘实践三要素完整性’‘方案可行性’等维度评分,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批判性思维”;巫小玲则提醒要提前准备案例模板,“为基础较弱的学生提供简化版方案框架,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此次集体磨课不仅让马原课程组教师对“实践的本质与结构”的教学内容有了更清晰的把握,更通过跨日期、分批次的研讨模式,实现了教学经验的高效传递与教学方案的迭代优化。课程组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整理磨课成果形成教学参考资料,供全体教师共享使用,同时持续跟踪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通过“磨课—授课—反馈—再磨课”的闭环,不断提升马原课程的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培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